作曲编曲应具备的专业知识
编曲应具备的专业知识
说道编曲,在音乐学院里旧叫配乐,实际上就是用各种乐器把你的音乐作品和你的创作意图展示给广大听众,说来容易,但是作起来将是任何一位作曲家终生的研究课题,因为,编曲实际上是音乐的二度创作,是对原有音乐构思的进一步完美和艺术上的升华。如何为一首歌曲进行较好的编配,需要音乐理论和乐器性能以及音响学等的多方面的知识的支持,各方因素缺一不可。然而,理论上的东西我们可以从书本中获得,但乐器性能方面的知识,只有你通过实践、认识和再实践和再认识的不断反复才能逐步加深对各种乐器的了解。我们很多朋友处于对音乐的热爱与追求,非常想把自己的旋律变为一个能够全方位展示自己创作意图的立体音响,但是由于缺乏一定音乐理论的学习和对所要使用的乐器性能的了解,单凭一股热情盲目上马,结果是费了半天劲,作出来的东西不但别人不满意,就连自己也不满意。这样的事情不是单单出现在业余音乐人的身上,就是专业的音乐人作起活来也是非常谨慎的,虽然他们不象我们经常出“废品”,但是,他们在给别人交活之前也是要经过反复视听、反复修改。才能够比较满意地交出活去。不同的音乐作品的编配也不尽相同,所使用的乐器也不一样,另外根据音乐作品的风格还须对编配作适当的处理,比如说严肃音乐(管弦乐)要适当重一点,声部要厚实一些,而一般的轻音乐和流行歌曲则需要清淡一些,以使歌手的声音更加突出,这些具体的要求都将影响到音乐的编配。我们只能说,不同情况不同处理。编曲工作复杂而且辛苦,我所说这些是想让一些不会编曲的朋友对编曲有一定的认识,要想编好曲必须要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不管你是进学校拜师还是业余学习,都要从学习歌曲做法开始,然后学一些和声学、一些复调音乐基础,然后是乐器法等等,都不能忽视各方面知识对编曲的支持作用。
如何为歌曲进行编配一、阅读歌谱
在我们拿到一首歌准备对其进行编配时,首先要了解歌词所要表达的内容,深入细致地了解歌词内容对于进行编配是非常重要的。吴颖音乐工作室自创建以来,有很多朋友在诚征编曲时,由于缺乏对于编曲的了解,光把旋律交给我们,而没有连带歌词,这是非常错误的,因为没有歌词,编曲人就很难了解歌曲的中心内容,光凭一段旋律是很难把握音乐形象的。所以我们在编曲前一定要仔细认真读歌词,了解歌词内容,然后反复哼唱旋律,了解音乐风格,在确定上述情况后,才可以设计编配方案。
如何为歌曲进行编配二、确定风格,配制乐器
在我们熟读了歌谱,并且对歌曲的内容有了一定程度的了解后,便可以开始确定歌曲的风格,是进行曲体、还是颂歌体,是民歌,还是流行歌曲,确定歌曲的风格对于整首歌的编配十分重要,因为只有当你的歌曲音乐风格确定了之后,才可能选择用什么样的伴奏方式,用什么样的乐队来为这首歌曲进行伴奏。比如说,进行曲体裁的歌曲,我们一般采用小型乐队或者管弦乐队来伴奏,尤其要在伴奏中突出铜管、木管和弦乐的作用,打击乐的使用上应尽量避免使用架子鼓,假如是进行曲体裁的话,使用小军鼓和定音鼓结合的办法是非常有效的。再比如说新民歌的编配,则应该以轻音乐队为主,并且使用一两件民族乐器,以更好地突出歌曲的民族风格。如果要是流行歌曲的话,那就应该使用现在比较流行的电声乐队编制,因为现在的电声乐队是陪伴着流行音乐而来的、又陪伴着流行音乐的发展而逐步发展和完善起来的一支时代的乐队,这是被大多数人所公认的的一种普遍事实。歌曲的风格多种多样,确定歌曲的风格将有助于我们为歌曲选择适当的伴奏乐器。合理的组建伴奏乐队。
电声乐队的结构分析
我们大家都有一个共同的感觉,现在大多数音乐作品的伴奏都采用了电声乐队伴奏,为什么呢?原因是多种多样的,首先,由于电子琴、合成器的问世,使我们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拓展了乐器法。在常规的乐器演奏中,由于受到音区和音域的限制,某些乐器的极高音区和极低音区是我们在常规乐器上很难演奏和无法演奏的,由于电声乐器的问世,解决了这一难题,我们不但可以使用合成器上某种乐器的非常规音区,同时还可以用非常规的演奏速度来演奏,所以说,电子乐器的出现,使我们扩展了常规乐器的音域和演奏法,为音乐的表现提供了更广阔的使用空间。其次,电声乐队虽然在乐器的数量上大大少于传统乐队,但是由于他借助了现代的电声技术,使得原来两件从音响上极不平衡的乐器现在却能够非常的和平共处了。然后,由于电声乐队的乐器虽然数量之少,但是个性突出,而且功能丰富,下面让我们来分析一下一般的流行音乐的乐队便会一目了然。一个流行乐队的最小编制是,一个键盘,一个吉他,一个贝司和一套打击乐,他们在歌曲的伴奏中扮演什么角色呢?请看,吉他可以既演奏旋律声部,也可以演奏节奏声部,键盘即可以演奏旋律,也可以演奏节奏声部。贝司在电声乐队中主要起低音作用,但是并不能说他不能演奏旋律,在一些特定的乐段里,为了更好地烘托音乐气氛,贝司有时的独奏也能够给无数听众留下非常深刻的印象。下面就是打击乐了,一套架子鼓中至少包含了大鼓、军鼓、通通鼓和镲,有低音也有高音,既能够表现比较严肃的场面(大鼓加军鼓),也能够为流行音乐的发展起到非常好的烘托作用(通通鼓和镲)。
这就是电声乐队的最基本的配制,在此基础上还可以自由扩展,比如再增加吉他和键盘以及铜管乐器如小号、SAX等。无论怎样扩展,但是他的基本配制就是那样的四大件。在你为你的歌曲伴奏配制乐器时,一定要从实际出发,够用就得,不要盲目整一大堆乐器,到头来没有几件真正发挥出了他的基本功能。这样的浪费如果MIDI,这个问题还不是很明显,但是,如果你改用了真人的电声乐队后,你就会明白了我说话的真正意义。最起码的是,用多少人要给人家多少钱,你愿意掏吗?
我们在为某一首歌配制乐器时,一定要根据歌曲的实际情况配制乐器,既不能多,也不能少,一定要恰倒好处,剩下的就是你的配器水平了。电声乐队虽然人数不多,但是麻雀虽小、却有“五脏具全”的功能,所以现在的乐队大都采用电声乐队。了解电声乐队的特性以后,我们就能够很好地使用和驾御他,为音乐创作服务。
作曲知识——和声
和声是多声部音乐的音高组织形态,是音乐的基本表现手段之一。就作曲理论的一般观念而论,和声是与对位(即通常所说的“复调”)相对应的技术范畴。在十九世纪末以前一百多年的音乐实践中,和声一直被看成是对位的基础。 和声具有色彩功能与结构功能两种基本属性。色彩功能即和声的音响作用。在音乐中,和声凭借这种功能,或独立地或同其他因素协同地参与音乐表现。 结构功能是指和声对音乐形式构成方面的意义。这主要表现在:(1)音高纵向结合的组织作用;(2)确立或瓦解调性、调式的作用;(3)发展或终止某一结构的作用。两种功能的对立统一,是和声内部矛盾的集中表现,它决定着和声风格的历史演变以至每一和声现象的面貌特征。
大小调和声
大小调和声,是建立在自然大调与和声小调基础之上的一种和声体系。大小调音阶各音之间的关系,决定着这个体系基本语汇的构成以及应用的逻辑。
大小调和声使用的和弦,是按三度叠置的原则结合起来的。这个原则已被音乐物理学证明与泛音列枣反映发声物体振动规律的音高系列有直接联系。
作为一种历史风格,大小调和声曾盛行于欧洲巴罗克至浪漫主义阶段的音乐实践,是为巴赫、莫扎特、贝多芬、瓦格纳等音乐家共同运用并为之不断创新发展的和声体系。到了十九世纪和声又分自然音体系与半音体系。这既是同一体系不同历史阶段风格特征的表现,也是和声学由浅入深两个阶段的标志。
瓦格纳之后,大小调和声在音乐中的统治地位,虽然因为德彪西为代表的和声革新浪潮的冲击而让位于其他的写作风格;但作为一种高度成熟的体系、一种客观存在于大部分已有音乐文献之中的创作原则,它仍然在相当广泛的领域中继续发挥作用。一般的音乐教育都把它作为基础课程之一;对于作曲家、指挥家和音乐学家的培养,这更是一个不可逾越的阶段;为数不少的一批作曲家,仍然部分地、甚至全部地采用大小调和声技法进行创作。
四部和声写作
一般的和声教学,都愿意以四部合唱作为写作训练的基本形式。这样做,不仅是因为这种形式简单、明晰、易于掌握,而且也是由于它恰好与大小调和声早期实践的常见形式一脉相承。通过这种形式的写作训练,有助于达到对整个体系本质上的理解。此外,四部和声的结构原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某些音响结合的普遍规律,把它作为和声写作基础训练的中心课题来做,亦有得于向室内乐、交响曲等更复杂的创作形式过渡。
声部名称、音域、记谱法
四部和声的写作中,各声部的名称分别为高音声部(一般也称“旋律”声部)、中音声部、次中音声部。四个声部的音域限定,与一般混声合唱队相同。
声部交叉枣相邻声部在音高位置上的颠倒,会破坏音响的自然平衡,应当避免。
和弦音的重复与省略
各类和弦的音数是不尽相等的。在三度叠置的和弦系列中,三和弦只有三个音,七和弦有四个音,九和弦有五个音,还有六个、七个、以至音数更多的和弦。这些音数不等的和弦在四部和声中,必然会遇到和弦音的重复与省略的问题。
除了考虑和弦的音数差别,音的重复与省略还有更重要的出发点,那就是和弦的音级地位以及各和弦音在和弦结构中的地位。由于这里的情况变化多端,需要结合着每个和弦的使用而具体地加以研究,故先不作一般性的概括。
排列法从声部间的距离来看,四个声部的排列有两种基本形式:开放排列枣上方三个声部相邻者之间的音程在五度以上(但不可超过八度),可获得协调、均衡的和声音响,个别声部的进行亦比较清晰。
密集排列枣上方三个声部相邻者之间的音程不超过四度,可获得浓厚、浊重的和声音响,带状的线条将掩盖个别声部的进行。
写作中,两种排列法均可根据音乐表现或声部进行的需要,分别、交替或混合使用。
作为和声基础的低音声部,它和次中音声部的音程不涉及声部的排列形式,一般允许在同度和十二度的范围内活动,最大距离不应超过十五度。
上方三个声部相邻者之间的音程超过八度,或低音与次中音声部间的音程超过十五度,叫做超开放排列。这样的写法会影响和声的凝聚力,应当避免。
-----工作室制作人王锋杰
【打印此页】【返回首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