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在位置:首页 > 技术学习 > 硬件应用

压缩器的主要用途

压缩器的主要用途分为两类:一是利用它来控制信号峰值,二是使用它对整个音频信号的动态变化范围进行压缩。在这一专题中,我们来分别看一下两类用途的特点,操作常规以及在使用时需要注意的问题。


  压缩器的第一类用途是使用它来控制信号峰值,因此,如果使用者需要在降低峰值电平的同时,又不对其它部分录音的动态变化范围产生影响,最常见的一种做法就是设置一个门限,门限的参数只要比平均的音乐电平略高一点即可。在上述条件下,只有峰值才会受到增益降低的制约,若想对峰值的压缩力度更大一些,您就需要设置更高的压缩比。一般来说,压缩比在2.5:1与8:1之间都可以达到非常不错的效果。



  通过配置高压缩比以及设置快速的上冲、释放来建立门限控制是非常便捷的,因为无论在什么时候,一旦信号的峰值超过了门限,增益降低电平表的反应就会十分明显。具体的做法是:逐渐地削减门限,直到增益降低电平表显示出了在峰值之间有大量的增益下降,然后再把门限提高,使其只控制峰值。一旦门限的调节完毕,您就可以将减少上冲与释放的参数设置,接下来所要做的便是压缩比的控制。我们可以通过观察增益降低电平表来控制压缩比的设置,一边调节压缩比一边观察,通常增益下降的最大值在8分贝到10分贝之间。当然,光靠眼睛看是远远不够的,增益降低电平表所能提供的信息毕竟十分有限。很多时候还需要我们仔细地听经过处理后声音信号,判断其是否符合预期的效果。如果有迹象表明峰值听起来受到了抑制,我们就需要降低压缩比,或者增加压缩器的上冲时间。一般来说,在需要有效控制信号峰值的场合,使用硬膝压缩器往往能获得非常棒的效果。

  即使我们能够有效的压缩信号的峰值,有一点还是得提醒您注意,除非您选用的是一个反应极快的压缩器,并且上冲时间的设置也极短,否则总是会有一些信号过冲的出现,而压缩器却无法及时的捕捉到它。在实际工作中,有时候会遇到绝不允许过冲出现的情况,为了保险起见,我们通常会在压缩器的后面再配置一个专用的峰值限制器,对音频信号再做一次处理。在制作CD的原版盘时,限制紧跟在压缩之后已经成为标准操作规程。如果期待压缩器单靠自己就能够阻止数字过载的发生,那未免有点不切实际了。

  压缩器的第二类用途是利用它对整个音频信号的动态变化范围进行压缩,而不仅仅是只对峰值进行压缩。在这种情况下,压缩比的设置通常都比较低,一般在1.1:1和1.4:1之间,而门限的配置往往是在低于峰值电平30分贝左右的位置。软膝压缩器是非常合适的选择,温和的全面压缩通常是用在原版盘制作以及次级混音处理中。与敏感的峰值相比,传统的RMS(均方根)标准更能胜任对整体信号进行全面压缩的工作。然而,请千万不要因为这些原因而放弃了多元化的尝试,压缩器的特性不拘一格,得到的效果更是多种多样,所以在实际的工作中,多做一点全新的尝试有何不可呢!

打印此页】【返回首页】